你熱情待人,有人覺得你假惺惺;你寡言少語,又有人覺得你假清高;
你回歸家庭,有人說你不思進?。荒闩ぷ?,又有人說你爭強好勝;
落魄時,有人說你不夠拼;混得好了,又有人說你急功近利……
無論你怎么做,身邊總有那么幾個人愛指手畫腳,雞蛋里挑骨頭。
村上春樹說:“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里。”
同樣生活里,你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。
如果有人不喜歡你,記住下面這4話就夠了。
前幾天,剛參加工作的表妹向我訴苦。
她說:“大部分同事都挺喜歡我,唯獨劉姐,總是一副冷冰冰的樣子。”
表妹其實很懂事,她性格開朗,做事踏實。
在單位,實習期沒過就和同事們打成了一片。
可就是她說的這個劉姐,總是拒她于千里之外,卻能和別人嘻嘻哈哈聊到一起。
不久前,她見劉姐家里有事,主動提出來替她加班。沒想到,人家一口回絕,找別人幫忙。
又一次,她見傳達室有劉姐的快遞,好心拿給她,結果劉姐卻說:“謝謝你,以后我自己拿就好。”
表妹仍不死心,一天早上,她幫劉姐打掃了工位,還提前泡好了茶。
可劉姐一來,卻對她說:“以后麻煩你不要這樣,我真的不喜歡。”
表妹很難過,打電話問我:“到底要怎么做,才能讓劉姐喜歡我?”
我用十幾年的社會閱歷告訴她:你怎么做都沒用,因為事實就是,你不可能讓所有人喜歡。
究其原因,除了性格、三觀,很多時候也許僅僅是感覺不對、氣場不同,緣分未到。
恰如那句網(wǎng)絡名言:“我喜歡你,沒有什么原因,同樣,不喜歡你,也沒有任何原因。”
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很微妙,若想一刀切地讓所有人賞識,無異于螳臂當車,不自量力。
與其苦苦糾結于此,不如坦誠地做自己,讓一切隨緣。
唯有如此,生活才能輕盈、自在。
德國作家黑塞有句至理名言:
“覺醒的人只有一項義務:找到自我,固守自我,沿著自己的路向前走,不管它通向哪里。”
黑塞出生于嚴苛的宗教家庭,卻天性活潑,向往自由,是長輩眼中“討人厭”的孩子。
父親讓他通讀經(jīng)典,他卻偷偷看歌德;親友約他去教堂唱詩,他卻躲在家里聽莫扎特。
長大后,他毅然拒絕成為一名牧師,當了一名職業(yè)作家。
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,黑塞總是言辭激烈,行為乖張,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。
父母很失望,妻子離他而去,就連最好的朋友,也因為一次爭吵與他斷交。
但黑塞沒有退縮,他在孤獨中淬煉靈魂,寫下一部部傳世之作,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。
他似乎從來不懼怕被討厭、被排斥、被孤立。
很喜歡作家劉同的一段話:
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性格能避免得罪人,說話直會得罪小人,說話委婉會得罪急脾氣,老好人會得罪有原則的人,圓滑的人會得罪聰明人。 既然都會得罪人,那就做好你自己。
如果怕被人討厭,你就會處處遷就,事事迎合,成為他人的提線木偶。
長此以往,你將迷失自我,找不到生活方向。
真正的強者,都有“被討厭的勇氣”,他們懂得,人要為自己而活。
米蘭·昆德拉曾說: “把自己交給他人的眼光去評判,正是產(chǎn)生不安和懷疑的根源。”
每個人三觀各異、喜好有別,若拿他人來校準自己的人生,結果很可能一事無成。
微博超話#不被定義的人生#中,網(wǎng)友@文文的故事,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。
她曾談過一個男朋友,對方一直希望,甚至要求她成為一個有趣一點的人。
男友經(jīng)常說:“你看看你,啥也不會,唱歌跳舞樣樣不行,太沒勁了。”
文文為了迎合男友,開始硬著頭皮學街舞。
可她既沒有天賦,也不愛好,幾個月后,街舞沒學會,自己的生活節(jié)奏卻被徹底打亂。
每天下班后,她要馬不停蹄地趕去舞蹈教室,直到十點多,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。
為了練舞,她放棄了自己的愛好,中斷了考職稱的復習,也找不出時間和朋友聚餐。
到頭來,她既沒讓男友更喜歡自己,又沒有顧好生活。
蔡康永曾說:“如果什么事情都指望著自己去符合別人的期望,終究有一天會感到很吃力。”
很多時候,我們之所以活得很累,就是因為太在意外界的聲音。
別人一皺眉,我們就膽戰(zhàn)心驚;別人一淺笑,我們就欣喜若狂。
我們在小心翼翼中,把別人活成了自己生活的中心。
可是,日子到底怎么過才算好,只有我們自己知道。
余生很短,不必活在別人的喜惡里。
看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。
有個中年男人,在公司提拔之際,忽然辭職,去環(huán)球旅行。
他深得領導賞識,同事關系也十分融洽。因此,他的“瘋狂”之舉,著實讓人費解。
一直以來,男人可謂妥妥的人生贏家:學業(yè)有成,事業(yè)順遂,家庭幸福。
然而,平靜美好的生活之下,卻是他日漸消沉的內(nèi)心。
他說:“大家都喜歡我,但我卻越來越討厭自己。”
他討厭自己“太聽話”,從小按照父母的要求長大;他討厭自己“太懂事”,總是按照別人的期許生活。
到頭來,他贏得了別人的掌聲,卻失去了自我的肯定。
為了擺脫迷茫與壓抑,他決定做出改變。
他用旅行治愈了自己,并將心路歷程,寫成了一本《世界盡頭的咖啡館》。
沒想到,這本書暢銷全球,而男人也轉(zhuǎn)行做了演說家。
他就是美國當代著名的激勵演說家——約翰•史崔勒基。
在網(wǎng)上,曾有人問復旦大學陳果教授一個問題:
“別人喜歡你和自己喜歡自己,哪個更重要?”
陳果說:“兩個都重要。但在兩者不能兼顧的情況下,自己喜歡自己更重要。”
我們不要緊盯著別人喜歡與否,學會欣賞自己,生活才能豐沛而美好。
最后,送給大家莫言的一段話:
這個世界,總有人不喜歡你,這很正常。
無論你有多好,也無論對方有多好,都苛求彼此不得。
因為,好不好是一回事,喜歡不喜歡是另一回事。
刻意去討人喜歡,折損的,只能是自我的尊嚴。
不要用無數(shù)次的折腰,去換得一個漠然的低眉。
往后余生,愿你面對不喜歡自己的人,能瀟灑轉(zhuǎn)身,淡然處之,活出精彩紛呈的自我。
與朋友們共勉。 |